菩提心:觉悟之心

img

菩提心之道既深且广。菩提心是指为利益一切众生而要成佛的觉悟利他之心。当我们说到发菩提心时,有很多事情可以说,譬如有关菩提心的教言、发菩提心的利益等等。在谈到发菩提心或觉悟之心时,有很多话题可以讨论。

首先,要知道菩提心有不同的层次,这很重要:一是相对菩提心或世俗菩提心(Kunrzob byangchub kyi sems bskyed),一是胜义菩提心 (dhon danpa byangchub kyi sems bskyed)。相对菩提心又包括愿菩提心 (smonpa sems bskyed)和行菩提心 (jugpa sems bskyed)。这里所说的相对菩提心,即先在诸佛菩萨或上师前受菩萨戒,然后去行持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换句话说,就是在能够行持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之前,必须要有一个导引你进入发菩提心的正式仪式。在受过菩萨戒之后,你就可以去行持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这即是一般所说的发相对菩提心或世俗菩提心了。

在“宝珠鬘论”或又称作“珍贵的宝鬘教言”—一本收集对吉比提摩王子教言的书信体著作—中,八思巴祖师论及了发“愿菩提心”(Aspirational Bodhicitta mind)和发“大愿心”(Aspirational mind)的区别。尽管这很少被提及,但我还是想趁此机会引证祖师的这个教言。同样,发“行菩提心”(Application Bodhicitta mind)和发“大行心”(Application mind)也有不同。

所谓“大愿心”,就是愿所有众生都能得安乐及安乐因之心。举例来说,一个从来没有受过菩萨戒的人,在读一本大乘经典时,看到佛与菩萨的诸种伟大善行,为之深深感动,仅仅是阅读都能够让他发愿去帮助所有的众生。不过,因为这种愿心没有任何的正式菩萨戒为基础,就只能说是“大愿心”。我们要知道,尽管小乘的圣者阿罗汉和辟支佛也可能具有这样的心愿,事实上他们却没有足够的力量或能力在大范围内去实际利益这些众生。所以,在我们发愿的时候,这种层次的利益不应该是我们所向往的高度。真正能够利益所有众生的唯有那些已经成无上正等觉的诸佛,这才应该是我们所发愿向往成就的境界,有此大愿是“大愿心”。

基于这种想法,我们就应该为了所有的众生而发愿成就无上佛果,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利益他们,让他们离开众苦及苦因、得到安乐及安乐因。如果你没有正式受过菩萨戒,却还是能够为利益所有众生而身体力行时,这就是所谓的“大行心”了。

当你受过正式的菩萨戒之后再发同样的誓愿,那就是发“愿菩提心”了;还有,如果你正式受菩萨戒后去做利益所有众生的事业,那就是发“行菩提心”了。

胜义菩提心则不是通过一个仪轨或仪式就能得到的,而是通过累积无量的福德,如供养上师和诸佛菩萨等而得到的。通过他们的加持,你就能洞察诸法的本性,那就是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即是洞察万法的本性。

如佛所教,无始以来,没有一个众生不曾做过我们的母亲,不过是在这一世或者是那一世而已。所以,对我们来说,回报自己无始以来生生世世所得到的慈爱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此,为利益所有的众生而发愿成佛也就同样非常重要了。因为无明愚痴,众生一直在轮回中流转受苦。尽管众生不愿受苦,却因为无明愚痴,一直在造作导致自己痛苦的恶业。尽管众生渴望长久安乐,却不知道安乐之因何在,一直在累积与安乐相反的恶业,最终导致自己受苦。

因此,众生应该就是大悲心的对境,由大悲心起,菩萨发愿救度他们脱离这些所有的痛苦。所以说,菩萨之所以发愿成等正觉,是因为成等正觉是他们唯一能够真正利益众生的途径。

是故,发菩提心在大乘佛教里是最根本的修行。

—萨迦无著金刚作于2018年7月